ENTREPRISE
  • 猪肉价格飙升之时,德国养猪巨头驰援中国,带来过硬技术
    la mise à jour du temps:2019/11/15

猪肉价格飙升之时,德国养猪巨头驰援中国,带来过硬技术


中国人餐桌上猪肉的价格居高不下,中国整个猪肉产业的格局也正在悄然变化。今年前三季度,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上涨2.5%。其中,猪肉价格上涨21.3%,影响CPI上涨约0.49个百分点,约占CPI总涨幅的两成。

这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猪肉市场剧变,猪肉生产行业的幸存者们,逐渐尝到涨价红利甜头,随着新一轮猪周期的到来,一批企业已加码扩产。

在巨大的猪肉供给缺口下,中国加大了对各大海外猪肉供应国的进口力度。中国企业从丹麦空运的906头生猪,10月份已投入市场销售。截止到今年9月份,我国猪肉进口量为16.2万吨,同比增长71.6%。

德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巨头通内斯(Tönnies)集团(以下简称通内斯),也在这场猪肉涨价潮中,火速驰援。欧洲REEC杂志采访了通内斯总裁安德烈斯·拉夫(Andres Ruff)先生。

▲通内斯总裁安德烈斯·拉夫(Andres Ruff)先生。


 

投资5亿欧元建厂

9月底,通内斯宣布将于四川建立在中国的第一家通内斯猪肉工厂。该项目由德国通内斯集团和四川德康集团合作建设,总投资5亿欧元,1.5亿欧元用于屠宰和切割中心。

这个现代化的生猪生产基地首期可年屠宰加工生猪200万头,第二期可达到600万头。基地建设将于明年启动,生产则在2022年开始。这也将是该集团在欧洲之外建设的第一个肉类生产基地,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生猪屠宰和肉食品加工基地。

这座工厂的诞生,意味着欧洲标准的生猪屠宰、加工、包装、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将进入中国,并推动国内猪肉进入高端市场,同时获得更安全更高品质的猪肉食品。

▲德国通内斯集团参加中国合作项目新闻发布会。


公开资料显示,通内斯是已有48年历史的老牌肉类生产商,1971年成立,核心业务涉及猪、牛的屠宰、加工,目前在欧洲拥有五个高度现代化肉类产品生产基地。10年前,通内斯进入中国,在北京成立了独资子公司通内斯食品贸易(北京)有限公司。

中国是德国在欧盟外最大的猪肉出口目标国,但到目前为止,德国出口到中国的猪肉都是冷冻肉。德国《法兰克福汇报》则认为,通内斯进军中国,与德国肉类行业面临的压力,有很大关系。由于素食兴起,德国猪肉销售竞争加大。2018年,通内斯销售收入约10亿欧元,同比下降3.6%。

▲德国通内斯集团在德国本土的一处生产基地。


通内斯CEO安德烈斯·拉夫(Andres Ruff)表示:“结合我们在生猪屠宰方面的技术优势,以及对食物生产的条件、安全和卫生方面的知识经验,我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市场中的猪肉生产。”

通内斯管理合伙人克莱门斯·特恩尼斯(ClemensT.Natis)表示:“这个合资企业是我们国际化的下一步,我们正在将基于德国标准的食品生产知识带到世界各地,并加强中国食品供应的质量和安全。”


 

恢复养殖靠技术支撑

当前,猪价已经涨至历史高位,整个养猪业复养的积极性正在逐步显现。在价格刺激,以及政府鼓励恢复养殖的政策激励下,生猪养殖利润持续处于历史较高水平。

中国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,截至10月16日,全国已有28个省份的疫区解除封锁。创伤之后是潜在的机会,许多养猪业者正在加码扩产。

而能否持续抢占红利先机,除了本钱外,拼的还是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。可以说,谁具备科学的养猪能力,谁就有希望在新一轮猪周期中有新的发展。

在大规模生猪饲养和加工领域,德国这一老牌工业国有着明显的技术和管理优势,最大的亮点就是高度自动化。通内斯的猪舍全部铺设地漏,每日自动冲洗,基本干净无味。疫苗注射、温控、饲喂基本都是自动化。每栏猪两天自动称重一次,有达标60公斤的立刻导去自动屠宰分割机,三分钟出来就是打包好的新鲜肉,还是热乎的。

而中国目前的生猪养殖管理稍显逊色,例如四川是生猪大省,但缺乏高品质的屠宰加工产业。从整个中国生猪养殖行业来看,呈现参差不齐的水平,小型养殖场由于缺乏经验,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生猪腹泻、链球菌等疾病的影响,大型养殖场也难免出现生产管理团队稳定性差、管理不规范等问题,出栏后的屠宰加工自动化程度较低。

而通内斯在这一方面的先天条件极具优势,科学的养猪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,或许能保证其能够在新一轮的猪周期中,取得不俗发展。

如何利用好市场红利进一步提升养殖能力,通过转型升级来应对未来的挑战,实现可持续发展,培植行业竞争力,是每一个养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。

通内斯是否能够有力、有效地参与到构建中国生猪市场更加良好的行业生态之中,帮助行业恢复元气,帮助猪肉市场价格回归正常,同时打造更加完善的全产业价值链?值得期待。

▲通内斯总裁安德烈斯·拉夫(Andres Ruff)先生和中国合作伙伴握手庆祝。

 

特约记者:Sarah Sun  编辑:鲁晓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