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ULTURE
  • 广西省桂林市正阳东巷改造记
    la mise à jour du temps:2019/3/1

广西省桂林市正阳东巷改造记
作者:莫菡栖
作者介绍:

莫菡栖(Hanxi Mo),女,就职于桂林市档案局   

2013年6月开始挂职于桂林市秀峰区政府,负责东巷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组的具体工作。


         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,对于桂林,人们大抵关注的是它幻如仙境的风景,却不知道这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。在城市的中心,还藏着一座明代的王府和城墙。城墙之外有一条古巷曰东巷。清代至民国时期,东巷曾经鼎盛一时,达官贵人及商贾大户均视此为风水宝地栖居于此。

      然而,自抗战开始,随着整个桂林城的沦陷,东巷也由昔日繁华之地变成一片废墟,幸存下来的建筑屈指可数。抗战结束后,劫后余生的人们在残垣断壁上搭建简易房屋重建家园。自此,东巷失去了昔日辉煌,渐渐没落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。

      2013年,桂林市启动了对正阳东巷的修缮改造项目,古老的东巷将被打造成一条商业历史街区。这条藏在城市中心的老巷,承载了市民们的过往记忆重新走入关注的视点。

      负责东巷修缮改造项目的秀峰区政府于2013年及时组建了“正阳东巷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组”,专门负责挖掘整合东巷的历史文化资源,包括对居民的采访,寻找和整合历史文化线索;跟进文物考古工作;保护历史建筑及东巷建筑风貌等。

      从2013年6月开始,我不在东巷,就在去东巷的路上。每天跟即将搬离的居民们聊天,访谈,拍摄大量照片,力图留住老东巷充 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影像,使老东巷浓浓的人情味有一个可以存留的方式,不至于无处追寻。同时留在我们镜头里的,还有老东巷的模样。斑驳的老墙和墙头的衰草,污水横流的破旧巷道,蛛网一般的电线,灰色的瓦面,被住户们改造得拥挤逼仄的房屋......

      经历战火兵燹后的东巷幸存下来的老建筑并不多,整个东巷的不可移动文物仅剩四处,重要历史建筑一处。包括堪称清代城市和院式居民建筑标本的东巷二十号、十六号和东巷二号,东巷唯一的西式风格建筑东巷七号,以及两广总督岑春煊府第仅剩的最后一进——东巷九号。这五处老建筑均委托具有三十多年文物维修经验的专业机构——桂林市文物工作队负责修缮工作。遵循“不改变文物原状”的文物维修原则,文物工作队的工程师经过仔细勘察、测绘,反复考证,制定出最接近历史原状的的修缮方案,再由文物修缮经验丰富的专业施工队伍来进行施工,工程师全程指导监督,力求让这些被尘封多年的宝贝,回到它们最初的面貌。

      最费时费力的是东巷二十号覃家别院和九号岑春煊塾馆。这两处除了青砖外墙,都是木结构建筑,且内部被住户进行了很大的改动。修缮工作除了要细心考证恢复原样,还要对一些糟朽和缺失的木构件进行修补。如立柱,花窗,雕花的檐板和额枋等。尤其九号岑家塾馆,采用的是落架的方法,即先进行精确的测绘和标记,把整个建筑全部拆解下来,在完成木构件的修补后,再把整栋建筑在原址严格按照原状重新搭建回来。九号和二十号里,大量的木构件都有精美雕花——如象征吉祥如意的蝙蝠、佛手(福的谐音)、桃子(多寿)、石榴(多子)、牡丹(富贵)、梅花鹿(禄的谐音)等,这些艺术构件都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。除了要对它们进行细心清洁和修补,缺失的部分还要根据考证到的依据进行复原。

     修缮队伍里,资历最老的是六十多岁的诸葛师傅,对雕花构件进行修补和复原的精细活儿都由他来完成。工作时的老诸葛就像个武功深厚的高手,衣不染尘,气度从容,在一堆木头里深藏功与名。他都不受干扰,笃定自如,手持刻刀细致雕琢。总觉得那朵还没有雕好的花,其实就在他眼下开着,或是在他心里开着。

      目前,东巷的修缮改造工作已近尾声。古老的东巷渐渐消逝在时光的深处。新东巷作为一个商业历史文化街区,将变成一个喧嚣热闹,活色生香之处。但是,我保证,当你看到我们费尽心血保留下来的老建筑,你就能藉由这些依然来自清代的青砖和木柱、木雕,触摸到老东巷依然有温度的灵魂......


 欧洲《REEC》杂志  《欧洲经济文化评论》杂志
   
   
     
   联系方式Contact:REECINFOR@GMAIL.COM